【種類】行氣劑。【來源】東漢,張仲景,《金匱要略》。【組成】半夏12克,厚樸9克,茯苓12克,生姜9克,蘇葉6克。 【用法】水煎服。【功用】行氣散結,降逆化痰?!局髦巍棵泛藲狻Q手腥缬形镒?,咯吐不出,吞咽不下,胸脅滿悶,或咳或嘔,舌苔白潤或白膩,脈弦緩或弦滑?!痉健?/div>
【種類】行氣劑。
【來源】東漢,張仲景,《金匱要略》。
【組成】半夏12克,厚樸9克,茯苓12克,生姜9克,蘇葉6克。
【用法】水煎服。
【功用】行氣散結,降逆化痰。
【主治】梅核氣。咽中如有物阻,咯吐不出,吞咽不下,胸脅滿悶,或咳或嘔,舌苔白潤或白膩,脈弦緩或弦滑。
【方解】本方所治之證梅核氣,多由情志不暢,肝氣郁結,肺胃失于宣降,津聚為痰,痰氣交阻,結于咽喉而成。故臨床表現(xiàn)以咽中如有物阻,咯吐不出,吞咽不下為特征。治宜行氣開郁,化痰散結。方中半夏化痰開結,降逆和胃,為君藥;厚樸行氣開郁,下氣除滿,茯苓滲濕化痰,共為臣藥;蘇葉寬胸行氣,生姜和中止嘔,共為佐使藥。綜觀全方,辛以散結,苦以降逆,辛開苦降,共奏行氣散結,降逆化痰之功。
【臨床應用】
(1)辨證要點:本方為治療梅核氣的常用方。以咽中如有物阻,咯之不出,吞之不下,苔白膩,脈滑為應用要點。
(2)加減化裁:若肝郁甚者,可加香附、青皮、郁金以增強疏肝解郁之力;若咽喉腫痛,可加玄參、桔梗以利咽散結;若脅肋疼痛者,可加延胡索、川楝子以疏肝理氣止痛。
(3)注意事項:本方用藥多為苦溫辛燥之品,有耗津傷陰之弊,僅適用于痰氣互結而無熱象者。若顴紅口苦,舌紅少津,屬于氣郁化火,陰津虧耗者,雖有梅核氣之癥狀,亦不宜使用本方。
(4)現(xiàn)代應用:臨床常用本方治療癔癥、胃腸神經(jīng)官能癥、食管痙攣、慢性咽炎、氣管炎等屬于氣滯痰郁者。
【方歌】半夏厚樸與紫蘇,茯苓生姜共煎服,痰凝氣聚成梅核,行氣化痰氣自疏。